最近几个月,企业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让人心惊。
6月2日,西子电梯总裁刘文超坠亡。7月17日,广州家居教父曾育周跳楼自杀。仅仅一周后,现家居首富刘兵被留置。又过了3天,前家居首富汪林朋解除留置后,跳楼身亡。
不到两个月,死的死,出事的出事。这些名字背后,是一个个曾经辉煌的企业家,一个个具体的家庭,是无数员工赖以为生的企业。
说实话,做保险这么多年,我接触过各行各业的企业主客户。很多人吃到了时代红利,资产迅速膨胀。但同样埋下了很多隐患。
比如资金高度集中在国内、不动产或应收账款里。公司项目投资,钱从自己账户直接走,公司账和个人账混在一起。公司贷款,自己作为法人担保,对外合作签连带责任。
他们最常问的一句话就是:”如果公司真倒了,我还能保住家产吗?”
答案是——如果没有提前规划,很难很难。
企业家财富结构的致命缺陷
这种情况下,一旦出事,个人资产和公司资产无法分割,法院一冻结,名下银行账户、房产、股权、甚至家属资产都可能被波及。
我有个朋友,做外贸生意的,前几年生意红火的时候,买了好几套房子,都是用公司名义贷款,自己担保。去年疫情影响,订单锐减,资金链断裂。
现在不仅公司要破产清算,连他个人名下的房产都被法院查封了。一家老小现在租房住,孩子的学费都成了问题。
他跟我说:”早知道会这样,当初就应该做点资产隔离的安排。”
但世上没有后悔药。咱们发展太快了,30年走了别人上百年的路,很多问题还没来得及想,就发生了。
香港保险:财富保护的三重防线
而在香港和欧美,高净值人群有一个非常普遍的做法:用保险做资产隔离。
当然,我要声明一下:保险绝对不是你避债的手段,也并不像很多无良代理人吹嘘的那样让你做到欠债不还。任何规划,都是在问题出现之前要做的,事情发生后再做,不仅没效果,还可能违法。
第一重防线:地理隔离
香港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资产防火墙。
虽然香港与内地交换税务信息,但不主动交换司法信息,内地判决也不会自动在香港生效。这就形成了一道天然的法律屏障。
有个典型案例很能说明问题。2021年某上市公司股东离婚案中,内地法院因未能提供具体保单编号,香港保诚依法拒绝配合调查。
这就是地理隔离带来的保护效果。
第二重防线:信息隐蔽性
香港保险有非常高的隐蔽性。
依据香港《个人资料(隐私)条例》第58条,保险公司有权拒绝非司法管辖区的调查请求。即便是内地法院提出了要求,出于对个人信息保护,香港的保险公司也没有义务向内地法院提供客户信息。
退一万步讲,就算被债权人知道你有香港保单了(其实很难,除非你主动披露),他必须还要知道你买了哪家公司,保单号是多少,才能通过内地法院启动跨境调查取证。
而且这个程序需要内地法院呈报最高人民法院并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才能启动。难度极大。
第三重防线:法律保护
香港与内地法律体系不同,香港法律会保护善意投保人。
内地法院可强制执行保单现金价值。而香港法律通常保护保单资产免受债权人追索,尤其在指定受益人明确的情况下。
《高等法院条例》明确将可执行财产限定为债务人拥有直接控制权且可转让的资产。而保单的现金价值或保险金因合同属性和受益人权利限制,通常不符合这一标准。
简单来说,就是香港法律认为保单属于投保人私人财产。除非你投保的时候就已经涉及欺诈或洗钱,否则债权人无法追偿。
实战案例:如何正确设计保单架构
让我分享一个真实的规划案例。
广东有位制造业老板,企业年营收3亿,个人资产主要集中在公司股权和几套房产上。考虑到行业竞争激烈,他担心未来可能面临的债务风险。
经过详细沟通,我们为他设计了这样的方案:
隔代投保架构
由他父母作为投保人,为他刚出生的孙子购买香港保险,年缴费50万美金,连续缴费5年。
受益人安排
指定孙子为受益人,确保即使企业出现问题,这笔资金也能得到保护。
提取规划
从孙子18岁开始,每年可以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教育、创业等用途。
这个方案的巧妙之处在于:
资金来源合法:由父母出资购买,与企业经营完全隔离。
控制权清晰:投保人是父母,即使企业主本人出现问题,也不会影响保单。
传承功能强大:可以实现跨代财富传承,避免遗产税等问题。
受益人指定的关键细节
很多人不知道,受益人的指定方式直接决定了资产隔离的效果。
举个例子,假如老王作为投保人,买了一份寿险,受益人写了自己的孩子。如果老王欠下一大笔钱并且去世了,此时的保险赔偿金直接给到孩子,不会被追偿。
但是如果老王没有指定受益人,那么这个赔偿金将作为老王的遗产来处理。要先清偿债务,然后按照继承法由继承人继承。
这就是一个细节决定成败的典型例子。
现在的香港保险产品在受益人安排上越来越灵活。比如友邦环宇盈活就提供了6种身故赔偿支付方式,可以根据家庭情况灵活选择。
新产品带来的新机会
最近友邦推出的环宇盈活储蓄计划,在资产隔离方面有一些新的特点。
这款产品最大的亮点是首创了”未来守护选项”和”健康保障选项”,兼顾财富增值与健康保障。
未来守护选项
新增保单暂管人选项,保障第二持有人合法权益,并首创”未来守护选项”,为尚未出生的子女提供额外保障。当原保单持有人过世后,保单暂管人可将保单分拆为二,并指定”额外第二持有人”。
受益人灵活选项
当受益人已达原受保人指定年龄,或不幸罹患癌症、中风、心脏病等指定危疾,受益人可自主设定领取剩余赔偿金的方式。如一笔过,定额递增等。
健康障碍选项
加强严重认知障碍保障,可预设最多两名收款人/受让人,当受保人不幸诊断为永久精神上无行为能力人士或罹患指定精神疾病,可按预设支付比例/部分保单/完整保单一笔过予相关人员。
这些创新功能让财富传承和保护变得更加精细化和人性化。
更高级的架构:保险+信托+公司
对于高净值客户来说,单纯的香港保险可能还不够,需要结合其他工具构建更完善的财富保护体系。
比如通过”BVI公司+香港保险+信托”三层结构,可以实现更彻底的隔离。
第一层:BVI公司
在英属维尔京群岛设立公司,作为资产持有主体。
第二层:香港保险
由BVI公司购买香港保险,实现资产的进一步隔离。
第三层:信托
将保险受益权装入信托,实现更精细的传承安排。
这种架构的优势在于多重保护、税务优化、传承灵活。但操作复杂度和成本都很高,需要专业的财富管理团队来设计。
内地保险为什么不行?
相比香港保险,内地保险在资产隔离方面确实弱一些。
最大的问题是内地法院的执行手段很强硬。特别是理财性质的保险,在你无力偿还债务的情况下,有可能被强制退保折算现金价值来偿还欠款。
虽然《保险法》规定人身保险的保险金不属于被保险人的遗产,但这个保护范围相对有限。而且在实际执行中,法院的自由裁量权比较大。
操作要点:如何正确配置
配置香港保险做资产隔离,有几个关键要点需要注意。
时机选择
最重要的是事前规划。一旦企业或个人已经出现债务问题,再去购买保险就可能被认定为恶意转移资产。
资金来源
用于购买保险的资金必须来源合法,最好是个人合法收入或家庭资产,避免使用企业资金或借贷资金。
架构设计
投保人、被保人、受益人的安排要合理。一般建议采用隔代投保的方式,由父母或祖父母作为投保人,为下一代购买保险。
缴费方式
建议选择较短的缴费期,比如一次性缴费或5年缴费,这样可以尽快完成资产转移,降低后续风险。
风险提示:保险不是万能药
虽然香港保险在资产隔离方面有诸多优势,但我们也要理性看待其局限性。
不是逃债工具
香港保险的资产隔离功能,不是让你逃避应该承担的责任,而是在合法范围内为家庭财富提供保护。如果存在恶意转移资产的行为,仍然可能面临法律追究。
需要专业规划
资产隔离涉及复杂的法律和税务问题,需要专业的规划师进行整体设计。单纯购买一份保险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政策变化风险
虽然目前香港与内地的司法协作还比较有限,但未来政策可能会发生变化。需要持续关注相关政策动向。
监管趋严:游戏规则在变化
香港保险的监管环境也在发生变化。
从今年7月开始,香港保监局将分红险的演示利率上限从7%调降到6.5%。虽然这主要影响的是产品演示,但也反映出监管层对行业规范化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于资产隔离功能,监管层的态度也在收紧。未来可能会要求保险公司更严格地审查投保动机,防止恶意转移资产的行为。
成功案例:提前布局的智慧
我见过成功的案例。
有个做外贸的老板,早在2015年就开始布局香港保险。当时生意正红火,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什么要”未雨绸缪”。
2020年疫情期间,他的公司资金链断裂,但因为保单结构设计得当,家庭的基本生活没有受到影响。孩子照常上国际学校,太太的生活品质也没有下降。
他跟我说:”那时候买保险,很多人说我杞人忧天。现在看来,这是我做过最明智的决定。”
但失败的案例也不少。有个房地产商,公司出事后才想起买保险,结果被认定为恶意转移资产,不仅保险没起到保护作用,还惹了一身官司。
关键在于时机和方法。于春风得意处布局,才能为四面楚歌时留路。
理性看待:保险只是工具之一
说了这么多,我想强调一点:保险绝对不是万能的。
真正的风险管理,需要从企业经营、资产配置、法律架构等多个维度来考虑。保险只是其中的一个工具,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而且,任何资产隔离规划,都必须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如果你本身就有违法行为,或者存在恶意逃债的动机,那么任何工具都帮不了你。
最重要的是,要在企业发展顺利的时候就开始布局,而不是等到出现问题再临时抱佛脚。
如果你确实有资产隔离的需求,建议找专业的财富管理团队来设计方案。毕竟,这关系到家庭财富的安全,马虎不得。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 香港保险通专业顾问
微信:iamsujiang | 专业保险咨询师
⚠️ 香港保险市场鱼龙混杂,选择需谨慎!
产品复杂、条款繁多、收益陷阱...没有专业指导,很容易踩坑!
🎁 专业顾问为您提供:
- 友邦、保诚产品深度对比,避免选择陷阱
- 储蓄分红险真实收益测算,识别营销套路
- 个性化投保方案,避免买错买贵
👆 扫码添加微信,获取专业建议 👆
专业第三方机构,客观分析,让您避开常见陷阱